当前您的位置: 首页 > 体育动态 > 正文

从建大学子到亚洲冠军:孔玲瑶的加速人生

时间:2025-06-30 浏览量: 作者:

        从毫无训练基础的普通高校学生,到首次摘取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100米、200米金牌,她仅仅用了3年。随后,她潜心训练、打磨技术,被选拔至国家队出征亚洲田径锦标赛。孔玲瑶以超乎寻常的坚韧与自律,书写了一段体育传奇,诠释了奋斗青春的无限可能。本次专访,让我们走近这位吉林建筑大学走出的亚洲冠军、优秀青年教师,聆听她如何在十九岁的起跑线上,跑出了令人惊叹的加速人生。


缘起建大:从工科学子到跑道新星

   孔玲瑶的起点与“体育特长生”毫无关联。她成长于河南一个普通的教师家庭,“父母很尊重我,比起成绩,他们更注重我的性格品质以及多元化发展”。她的童年浸润在自由探索的色彩里:画画、舞蹈、钢琴、书法、剪纸……多样的尝试铺就了成长的底色,也悄然滋养了她内心的韧性与主见


小时候孔玲瑶作文常拿满分,那时的她梦想成为一名作家,怎么也没想过会与体育结缘。中学时代,唯一一次参加运动会选拔,她却因起跑太慢被淘汰,错过了与体育的第一次交集。可命运却在十九岁那年悄然转弯。2015年,孔玲瑶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建筑大学。大一时,她抱着“试试看”的心态,报名参加了学校运动会100米、200米比赛。这一跑,被体育部教师田丰敏锐地捕捉到潜力。校田径队4×100米接力正缺一棒,她被招入队中,开始进行训练,由此孔玲瑶与体育的羁绊越来越深。她感叹,“这个决定影响了我的一生,改变了我整个的人生轨迹”。



极限突破:汗水铸就的奖牌与荣誉

       训练场成了她的第二课堂。下午五点的校园,当同学们走向食堂,孔玲瑶换上运动服奔向跑道。最初的训练在课后间隙进行,随着成绩提升,时间愈发珍贵,她只能在课表的夹缝中寻找训练时机——午休的空档、无课的下午都被她的训练计划塞得满满当当。孔玲瑶的训练保持着严苛的节奏,上午进行速度训练,下午进行力量与体能训练,周而复始,仅周日休息。空旷的跑道见证了她的坚持与执着,衣服干了又湿,影子拉长又变短。


      然而,通往卓越的道路从非坦途。大二时,进步的脚步骤然停滞,瓶颈期的煎熬如影随形。“那几个月,速度一直突破不了,特别沮丧。”孔玲瑶回忆道。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,投入大半年心血,重要赛事却因故推迟。“比赛推迟后,好像失去了长期为之努力的方向,我突然感觉信念快要崩塌了”。


来自技术、心理的诸多困扰,让孔玲瑶短暂地陷入了迷茫。“放弃的念头偶尔也会有”她坦言。“但每次我都会问自己:坚持这么多年,你的目标还没达到,怎么能放弃?”她自认从小性格中蕴含韧劲,虽然平时看着貌似很“佛系”,但对认准的关键目标却异常执着,并愿意为之付出极限努力。当成绩进入瓶颈期,她和教练田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打碎原有技术动作,推倒重来。重塑技术的过程如同在荆棘中开路,每一次肌肉记忆的颠覆都伴随着痛苦与不确定。信任成为双向的纽带,“我很信任田老师的决策,因为我成绩还不好的时候,他就相信我一定能到全国比赛的最高领奖台上,当时我觉得全国领奖台好遥远,但是这句话第二年就实现了,我很触动,心想我们做到了。


   正是这种突破“舒适区”的决绝和打破常规的勇气,推动着她“一步一步往前进”。从2019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一举夺冠,此后两年孔玲瑶势不可挡。她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女子甲组100米和200米双料冠军,豪取三连冠,三次荣膺“全国优秀运动员”称号。2023年2月,孔玲瑶首次参加职业比赛。同年的全国田径大奖赛,她一举摘得女子100米、200米双冠,创造了吉林省近20年来女子短跑项目最佳战绩。2025年参加亚洲田径锦标赛,以替补身份获得女子4×100米接力冠军。校纪录被她17次刷新,吉林省学生最高纪录也5次被她改写,国家级及以上比赛获得的9金6银4铜,是她交给青春最厚重的答卷。


      不仅在体育赛场上拼搏,在学业中,孔玲瑶同样展现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与坚韧不拔的毅力。心无旁骛备考后,她以专业第一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硕士研究生,实现了又一个人生目标。因为文化课成绩优异,她在国家队训练闲暇时间,成了队内人人喜爱的“老师”,热心地帮助有需要的小队员辅导英语、数学作业。


支撑孔玲瑶抵御枯燥、突破瓶颈、战胜挫折的,是刻在骨子里的韧劲,是日复一日近乎严苛的自律与努力,是清晰目标指引下的执着,更是恩师、家人、队友共同编织的信任之网。这背后,是汗水与孤独谱写的长诗,更是一颗在极限压力下依然强劲跳动的、无比坚韧的心。她用成长和突破,讲述了坚持和毅力的力量,激励更多人去追求人生多样性。


师道传承:从奔跑者到领路人

  2022年,孔玲瑶完成身份蜕变,带着赛场的荣光与建大深厚的培养,孔玲瑶最终选择了坚定回归母校。谈到回母校执教原因,她直言学校给予她的滋养无可替代。“与其说是我选择了母校,不如说是母校接纳了我。不管是作为学生,还是职业运动员,学校始终如一地支持和帮助我,我满怀感激。”


   身份转变也带来了全新的责任。“当运动员,专注自己专项就好;当老师,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,鼓励他们多元发展。她注重在体育课上夯实学生的基础协调能力,很多学生从小活动少,基础动作能帮他们更好地参与运动。她深知体育教育绝非简单的技能传授,在授课中会将校训精神与自身经历融合,身体力行向学生传递敢拼敢赢的建大体育精神。对于那些自认起步晚不够有天赋的学生,她再三鼓励:再晚,今天开始也是最早的,也会比明天更早。如果有自己追求的目标,就勇敢去追。


   建大见证着她的蜕变,她也感受着建大的温暖。在新修的跑道上,普通学生会主动为训练队让出空间;社交媒体上“老师什么时候回来给我们上课呀”的留言让她动容;学校领导的关怀慰问、后勤保障的细致支持让她更深切体会“摇篮”二字的温度与责任。


征途不止:薪火相传,再启新程

  时间回到2025年5月11日,站在广州世界田联接力赛的检录区,孔玲瑶看着身边那些曾在电视屏幕上出现过的面孔,紧张感席卷而来。当他们踏入赛场,中国观众的欢呼如浪潮般涌来,瞬间点燃了她的全部激情,这是混合接力项目国际大赛的首秀,更是她运动生涯的里程碑。随后,5月31日,2025年亚洲田径锦标赛现场,孔玲瑶以替补身份和队员一同获得女子4×100米接力冠军。


  孔玲瑶提到手机里珍藏着亚锦赛夺冠的荣耀瞬间,那张照片鲜少示人,却是她锚定下一个目标的动力源泉——身披国旗站上世界大赛的领奖台。回顾从“试一试”到亚洲冠军的非凡旅程,孔玲瑶也在不断改写梦想的高度。“人总是不满足的。进了国家队,就想自己能不能再突破一下,有一天能够真正身披国旗站在最高领奖台。”


   每当有人向她问起成功的奥义,她的回答坚定而清晰:“天赋可能只占了很小一部分原因,认准一件事,我会很坚持,只要开始去做就无所畏惧。”


   灯光下,孔玲瑶的身影在跑道上拉长又缩短。每一次起跑都是未知,但建大校训早已刻进她的步频——不管遇到什么障碍,我都要朝着我的目标前进。从实验室的精密计算,到百米跑道的毫秒之争,再到育人沃土的深耕不辍,孔玲瑶每一步踏实的奔跑,都诠释着何为“再晚的开始也是最早的出发”。

 转载:党委宣传部 

 初审:孙美华

 复审:田丰 

 终审:杨长牧